倾听——语文的核心素养
当我们国家提出中国人的“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时,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语文应该有语文的核心素养,数学应该有数学的核心素养……每一门学科都有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思考,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所谓素养,一定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一般会说某某人有素养,而不会自己说自己有怎样的素养。
这样一来,素养看起来自然就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了。外在的表现有很多方式,一种就是行为表现,一种便是行为表现而来的结果,或者作品。人的语文表现,无非就是说、读和写;而语文表现的结果,无非就是说得如何,读得如何和写得如何。但是,说得如何,读得如何,写得如何,跟听得如何,又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但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听”的重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论述的,听其实更能形成某种领会,一个人的听的能力,直接反应了这个人的语言素养,因为听涵盖了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道说,一个是沉默。而有时候,道说并不能显示这个人领会了事物本身,反而沉默往往可以显示某种领会,沉默不是暗哑,而是另一种道说。
我们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读,然后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但,当我们评价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在评价这个人的“说”“写”“读”,我们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真好,是因为他让我们听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归根芥蒂还是让我们倾听到了什么,我们倾听了一种来自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声音,然后,我们才会判断。
比如,一个语言文字的作品,一幅字,一篇文章……我们看到了,我会说这个作品的主人语文素养真好,但当他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一看,这个人是一幅俏皮的样子,我们或许会犹豫,然而,我们必须很肯定地逼着自己说:不错,他或许品德不太好,但他的语文素养很好。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在看这个人的外表,而是我们从这个作品里听到了这个人的灵魂,他的灵魂给了这个世界一个很好的纹饰。
而此时此刻,我们也得承认,这个人具有了一种很好的倾听的素养,一种领会世界的素养。一个人具有倾听的素养,他会拨开人世间“闲言”的蒙蔽,在汽车的鸣笛中,在建筑工地的轰鸣中,在人来人往的嘈杂中,听到某种实质性的东西,他可以对面这个人漫无边际的滔滔不绝中,听到某种实质性的东西。然后,他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根据听而来的领会,并且倾听自己灵魂里对于这个领会的领会,从而进行合适的表达。
于是,我们提到了“合适”,也就是合适地说,合适地读,合适地写。这似乎也有些技巧性的领悟在里边。比如,他能灵活地运动筋肉,可以使用合适的材料。但若是没有那倾听,这些都不会派上用场。
王阳明先生说,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只是有时被遮蔽了,因此我们需要“致良知”,而这个致良知,若是没有倾听的能力,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会不知道自己有良知,无法“良心发现”,从这方面讲,我们或许真的需要一种倾听的素养。
于是,我想起了晓庄师范学员王宗海先生的朗读或者朗诵,他喜欢穿中山装,头发梳理得很整齐,这也是一种语文的功夫,但这或许并不是很重要的,倘若他穿着嬉皮士的衣服,在电波里给我们朗读或者朗诵,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很好。而这语文素养,一定是他听的功夫很到家的缘故,比如《安塞腰鼓》,他能够使用大开大合的声音,但也能够沉默片刻,这都是因为他听到了这个作品里作者的灵魂,也倾听到了自己的良知,然后灵魂地运动了自己的口腔和身体的筋肉。
或许,我们可以说,一个人语文素养的表现可能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适当的场域,适当的话头,面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说出或者写出或者读出适当的作品来。这里涉及很多素养,但倾听一定是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