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青山乡黄大桥小学 陆秀红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作者和老人的对话。
3.领悟天游峰的美景和老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老人的外貌、语言。
2.理解什么样的人生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知道祖国的哪些大好河山?
2.简介武夷山和天游峰。
二、自由朗读
1.解决生字新词疑难。
2.找出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为何老人工作不累?
2.为何老人七十岁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3.这一天作者游玩有哪些收获?
四、再读小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回忆《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课文。
2.这些美景里面有人物的活动吗?
3.今天学习的这一课不仅有美景还有人物,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出示课题。
二、感知美景
1.读第1、2自然段。
2.天游峰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险”?
3.出示天游峰图,抓住“银丝”“抛”“飘飘悠悠”“断掉似的”引导感悟。
4.如果你游玩此处,有怎样的心情?
三、走近人物
1.读第3自然段。
2.作者的心情,从“好不得意”到“游行未尽”,再到意外收获。
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写的好处,联系《记金华的双龙洞》。
4.第一次写老人外貌,“精瘦”“褪色的衣服”“棕色的运动鞋”,及动作,“清扫着路面”,看课本插图。
5.第一印象,朴素而平凡的老人。
6.如果你遇见了这位老人,会和他打招呼吗?会和他失之交臂还是不屑一顾呢?
四、走进人物
1.读第4至10自然段。
2.以茶观人,感悟老人的热情好客。
3.“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说的仅仅是茶吗?
4.老人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没有把工作看作是劳累的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这是生活的态度。好山好水不须归啊!
5.比较:别人登山的劳累和老人扫地的悠闲。
6.再次写老人的外貌,“瘦削”“黝黑”“淡淡”,及神态,“慈善”“炯炯有神”,这就是特有的精气神。
7.揭开老人年轻态的秘诀,“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老人成了天游峰的一部分,再次说明“好山好水不须归”。作者以及我们是否拥有老人那样的拥有?怡情山水,知足常乐。
8.分角色表演作者和老人的对话。
9.小结:作者兴未尽而偶遇隐者,这便是意外也是最大的收获。
五、带走心情
1.读第11、12自然段。
2.多么大气和豪迈的对话,“30年后……”“30年后……”揣测各自说话的潜台词。
3.笑声惊动宿鸟,宛如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诗意。
4.归结:充满自信、豁达开朗。补充理解,我能行,我快乐。
5.小结:天游峰的景致是险峻的,而扫路人的心境却是坦荡的,人与自然多么和谐。
六、总结拓展
1.回顾老人的言谈举止。
2.畅想作者回到住地久不平静的心情,与之前心情联系。老人扫干净的不仅是天游峰的石阶,还有我们的心境。
3.回首第一自然段,补充“没见过扫一程歇一程的扫路人,不能算攀登过天游峰。”
4.哪些人物也如文中扫路老人一般?如挑山工、《番茄太阳》里的明明、《艾滋病小斗士》里的恩科西。迁移,《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关课题,如在学生少的乡村学校读书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吗?
5.畅想三十年后作者和老人再相见的情景。
板书设计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扫路人 “我”
像根银丝 充满自信 好不得意
飘飘悠悠 豁达开朗 收获感悟
教学反思
一、感知两处写景的内容。一处在第二自然段,另一处在第七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写景的险和高,为了说明其他人攀登的劳累和畏惧,从而突出扫路人再寻常不过却又不同寻常的心境。
二、需抓住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两处外貌,都体现了扫路老人的普通和健康,而这种健康既是身体上也是心理上的。语言,是作者简洁的问题串联起来的,老人的话朴实本真,蕴含哲理,这便是珍贵的,可以说他是接地气和原生态的,是作者及课堂上师生们的好老师。有了外貌和语言,其心理描写虽然没有,却也鲜明了。“我”也要在课堂上提出来,尤其是心境。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如果没有作者那份热爱自然和生活,也没有了这篇好文章,作者的视角和情感对于我们学习也有很好的借鉴。
三、课文需要拓展。如课堂上将已学的隐者、“惊起一滩鸥鹭”、明明等放进来,就是整合积累。另外,我们学生也可以写出身边平凡人的精彩,小中见大,细节出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