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春风来
——《暖流》教学反思
陆秀红
反衬,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暖流》便用到了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寒冬,而暖流却涌动在校园里,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学生阅读了课文的开头,不免就有接着看下去的欲望,老师也应抓住这一反差引导质疑:这股暖流指的是什么,因何而来?
江主席人物形象要有很好的把握。对于他大家并不陌生,四年级下册《我给江主席鲜花》就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现在再一次走近这位老爷爷,除了既有的印象,还能感受他亲切之外的学识渊博。
江主席的到来是没有预知的,从“怎么也没有想到”便可看出。文中的学生们没有像通常新闻报道中的那样,排成整齐的长队,然后又是拿着鲜花,又是“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地接待。这也是与之前那篇课文所不同的场面,所以,一句“江主席来了”多数同学仅仅读出高兴是不够的,还要读出惊讶。这样出人意料的场面更加有味道,更加突出江主席的品质。江主席两次“致意”,多数学生都找了出来,这是学生的收获,一次是江主席到来时的动作,一次是江主席离开时的动作,说明这位老爷爷心里有着学生,有着对他们的肯定和期待。而学生该如何分别作出回应,是课堂上的师生值得思考和表现的。
课文的主体是江主席和王辉等同学在阅览室交流中国古代文学的经过,双方的言谈举止需要细细品读。江主席的问是很随意的,像拉家常一样,但是他能够对自己的问负责,好似老师和家长,这便上升到“考试”的层面了。他能够独自背出《滕王阁序》,能够和同学们一起背出《水调歌头·中秋》,都说明江主席文化底蕴深厚。而学生的表现是一种由冷到热的动态,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也可循着这样的气氛变化而推进。开始王辉不够自信,说了一句很符合学生实际、很有余地的话语“我都熟读了”。这一句要指导读出迟疑和腼腆,其实他是能够背诵的,只是放不开,不够勇敢而已。到了后面,大家与江主席的距离拉近了,没有了顾虑,一起背诵的场面显得格外热闹、格外温馨,这里也正是“暖流”涌动到最高潮的表现。教学中,班级学生分组齐读的场面就几乎得到了当时的气氛。
江主席背的两首古诗词很好,也很美,可以边读边想定格为“诗中有画”。这两首也是在学生当中普及的,是学生必读的古文经典。翻开以前的课文,在《少年王勃》中我们就接触了《滕王阁序》,对里面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句记忆犹新;在《但愿人长久》中了解了《水调歌头·中秋》,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样深有感触。于是学习这篇课文时,师生无需过多准备,可以直接背一背里面的片段,甚至讲一讲诗句里外蕴含的故事。
心情,是课文的核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点出了“兴奋”“喜悦”“激动”,这些词融合了前面的“惊讶”“紧张”,也提示了我们阅读课文的感情。最后提到的一句话,可以拓展,即王辉为什么“打心眼儿里佩服”江主席?以及江主席背诵古诗词的用意是什么?说江主席亲切,其实就是说他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中国有着优秀而丰富的古典文化,这些精华是不能丢弃的,无论任何时代。所以,我们要阅读经典,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那么,我们的早读是否要更加朝气蓬勃、书声琅琅呢?
2015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