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关键字:
校园通知 更多>>
校长信箱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语文课堂的美丽转身有多远

编辑日期:2014-9-24  作者/编辑:俞景明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语文课堂的美丽转身有多远
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营桥小学  潘远成
2013年11月7日至11月13日我在美丽的芜湖呆了7天。在恬静的安徽师范大学,我们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谆谆教导,领略了部分学员的神韵风采。课下,我们也观赏了千湖之城的旖旎风光。专家教授谦逊无私的精神让我钦佩,学员们浓厚积极的学习热情令我向往,江城的美丽景色更让我流连忘返!
回首课堂,那一幕幕就在眼前。
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教授现身说法,对《教师专业标准》别样的解读仍记忆犹新,让我深感自身的不足,明了不断学习才是正道。南京市教研室芮琼教研员的拼音教学建议,纠正了我不少错误,让人明晰拼音教学的策略和流程。她边讲边教,示范引领,让人感同身受。安师大附小的茆家祥老师就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作了介绍,重点讲解了课件的制作步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实效。安徽省教科院小语教研员周玲老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语文学习学什么”、“以评促学评什么”、“ 以评促学教什么”,关键是落在运用上,语文这门课是学运用促学生发展。芜湖市镜湖小学叶青老师的识字教学展示,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方法恰当,效果凸显。安师大附小程洁老师的课例点评精辟、到位,她就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及常用的方法讲解细致、有实用。作为与我们一样的、曾于2011年在安师大参加学习的学员,她进步神速,令人佩服。还有,芜湖市镜湖小学唐晓俐校长的课例评析重点是在激励学员,她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由衷感激。她那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特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独到的见解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他认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
吴教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人文性”太重,轻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应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性”教学回归“本体性”教学。他期待着语文的美丽转身!
为此,他列举了以下几个例子。
案例一。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指出:“语文、数学、科学、思品四门学科,数学合格率最高,语文最低,只有62.8%;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处于基本合格水平”。为什么?这是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造成的。
案例二,早在1956年《全国语文教学会议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报告选辑》(教育部小学教育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1)、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3)、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4)、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5)、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多次多年,但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也是源于语文教学的本身。
为了更深地领悟吴教授的理念,我拜读了他的《期待语文课的美丽转身》,而且读了多遍。吴教授的观点主要是:
一、现代语文课程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二、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与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去选择。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这是一个对文本解读的流程。而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强加于学生的。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我们学习的内容太多,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表达、实践。
三、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还要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吴教授的真知灼见让人幡然醒悟,原来这些年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向都错了,这也是当前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名教龄十几年的语文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既然语文课堂的症结找了出来,就要想办法“医治”,如何对症下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我们面临的第一位的问题当然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何能
把过去我们一直以为正确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据我所知,对于吴教授提出的这种理念,好多一线的教师并不知晓,特别是边远的、农村的教师。也许也包括那些课程改革政策制定者和部分专家学者。这里首先是达成共识的问题,如何让全体“语文人”都认同这种理念,这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且需要自上而下的转变。
二、吴教授的观点是要将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剥离开来。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进行阅读写作训练,掌握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人文教化功能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是语文的课程内容。
前一段时间,我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书《魏书生谈课堂教学》。书中介绍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以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态度、习惯、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力等心理品质方面的指导。这些道德的、心理的教育肯定离不开语文课堂。这里我的想法是否可以把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剥离开来,最起码它有个“度”的问题。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是否创造过辉煌,是否应该完全摈弃,值得深思。我以为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需要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在完成语文主体性教学目标中适当渗透,可以作为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辅助手段。
三、课程内容的开发到底是谁的事?吴教授倡导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围绕主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里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开发的事。到底语文课程内容开发是谁的事,怎么开发,是靠语文教师,还是靠谁?这些都是必须面临的特别重要的问题。如果是靠教师依据课文开发课程内容,这对教师的要求就要很高了。教师要弄清那些教学目标哪些是主体性的,哪些是非主体性的,怎样取舍?这样势必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备课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有一点,改革需要有相关措施来保障。用原先的教材、沿袭老的评价体系,教师是否愿意做?怎么做?
说到底,语文教学的根本最终还是落实在教师和教材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教材为教学载体的,我们也都知道“教语文”而非“教课文”,也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道理是对的,但具体落实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真正全面实施起来并形成势不可挡的局面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愿每个语文教师都能从教材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站在“语文”的高度驾驭“课文”。
我更期待着语文课堂的美丽转身!
 
版权所有:裕安区青山乡中心学校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