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走进生活 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人类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当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社会价值。
一、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数学的社会价值
以往的数学学习常让学生感觉到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很被动。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创设数学问题。
其次,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这就得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所学有用。如,学习了找规律这一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为自己的房间设计美丽而有一定规律的图案。在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这一内容后,如果正好自己家或亲戚朋友家购买了新房或盖了新房,我们就可以利用最大公约数的知识,先量一量每间房的常和宽,再去挑选合适尺寸的瓷砖,这样可以全部都用整块的方砖,既美观又便于铺贴。而且不用浪费方砖,比较经济实惠。
二、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感悟数学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要做的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接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 创设数学情境,为学生积累感性知识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的作用。应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寻找每个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 走进生活,让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成,过早的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阶段,有的知识讲的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外的大舞台,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三) 在实践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 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2、 数学语言生活化。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更有效的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知识。
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 作者单位: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陶洪集学校 洪学良
手机:138654516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