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9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 3、紧扣关键词句,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关键: 1、感知贾岛的痴迷。 2、理解用“敲”的理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动词。(推、敲) 2.师板书,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还表示这两个动作吗?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3.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这个故事。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讲这个故事的? 2.出示填空题: 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仔细(     ),结果他(   )了韩愈。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   )好 3、教师相机板书:访友---题诗---斟酌---冲撞---推敲 (三)精读感悟 访友、题诗 师:贾岛为什么要斟酌“推敲”呢?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1200多年前的唐朝,贾岛访友的那个夜晚。 1.出示图,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学生对照图读读第二段,用“—”画出描写这幅图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的宁静、美好,指导有感情朗读。 3、略读《题李凝幽居》(僧推月下门) 出示整首诗,学生朗读,感悟环境的“幽”。 斟酌、冲撞 1、访友不遇,返回途中,贾岛在干什么? 出示图,这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贾岛“斟酌”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说自己的感受。 2、出示相关句子,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吟哦”“推”“敲”“不知不觉”“闯进”“行人纷纷避让”“比比划划”体会贾岛思考时的投入,感受到贾岛认真斟酌字眼的钻研精神。 3、适时理解“仪仗队”。 4、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贾岛?学生结合图感受贾岛的专心、认真、入迷。加动作读,边读边体会。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推敲 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沉迷于推敲诗句,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按照常理,他应该被抓起来,轻则关几天,重则打板子。路人都不禁为贾岛担心,可是结果呢? 1、想象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两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5、6自然段,再现当时的场景。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一组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韩愈的话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读出请求原谅的语气(出示)。 4、默读第7段,画出韩愈主张用“敲”的理由,同位交流。 5、引导学生思考用“推”的好处,学生针对“推”“敲”发表不同见解。(相机出示) ①理由一:礼貌。 ②理由二:宁静。联系上文“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体会以响衬静,使静更静,“敲”字的妙处。 ③理由三:响亮。师补充说明原因: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所以说“敲”读起来更响亮些。 6、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出示诗句,读诗(僧敲月下门) 7、小结 (1)故事最终有了一个结局,但是,推敲没有结束,引读最后一段。 (2)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贾岛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让学生联系实践,明确今后写诗和作文时,也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相机板书) (四)拓展                                          我也来推敲: ☆能把这些词语换掉吗?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选择最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 旺、浓、闹       1、红杏枝头春意(  )。         动、拂、翻、皱、起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到、过、入、满、绿 3、春风又(  )江南岸。 (四)作业设置: 1.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力求完美。你还知道有关斟酌文字的故事吗?课下搜集故事。   板书设计: 推敲     访友---题诗---斟酌---冲撞---推敲                       认真严谨   锲而不舍 |